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莆田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0-20
 JN江南《莆田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

  JN江南《莆田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一五二三四”工作部署,坚持“适度超前、按需部署、有序推进、建用并重”原则,构建高层次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到2025年,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基本形成泛在智能、集约高效、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过30个,实现100%乡镇地区和重点行政村千兆光纤网络覆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打造4个工业互联网优势平台,力争建设1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

  1.加快高质量5G网络建设。优化城区室内5G网络覆盖,推进5G网络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医院、学校、文体场馆、旅游景点等重点场所深度覆盖。在政务、交通、水利、物流、能源、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5G专网建设。推动以多功能智能杆为载体的5G微基站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5G基站9600个,5G用户普及率70%。

  责任单位:市通管办、数字办,市直有关部门,各大通信运营商,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以下均需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适度超前部署千兆光网。提升固定宽带下载速率和千兆宽带接入用户数量,扩大“双千兆”网络覆盖建设,推动全市基本具备“千兆到户”能力要求,规模部署10G-PON端口,扩大10G-PON设备规模,推动全光网络向用户端延伸。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至2025年,10G-PON及以上端口达5.6万个,实现100%乡镇地区和重点行政村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千兆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超过32%,“双千兆”应用创新不少于5个,成功创评“千兆城市”,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70%,重点网站IPv6支持度超99%。

  3.优化数字政府云网一体支撑体系。整合优化、扩容升级现有政务网络,融入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全省政务“一张网”。升级扩容现有市级自主可控云平台,建设统一的云纳管平台,整合市级政务云资源,形成定制化、自适应、高可靠的数字政府支撑能力。统筹推进省市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一体化应用支撑平台、一体化运维监管平台落地,打造集约高效的数字政府基础平台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政府综合门户能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莆田市统一支付平台,提升“平安码”办事、出行用码核心能力。

  4.加快北斗应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北斗综合应用(莆田)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在建项目涉及定位产品使用北斗三号设备,并在海洋渔业、智慧交通、特种车辆管理、智能穿戴、智慧文旅等领域开展北斗三号卫星应用示范。加快推进涵江区海丝“北斗+”产业园建设和北斗卫星导航质量检测中心(北斗卫星应用产品联合实验室)落地。打造智慧湄洲岛北斗示范工程。

  责任单位:市国动办、发改委、数字办,市数字集团,涵江区人民政府,湄洲岛管委会

  5.加快部署物联感知网络。面向工业制造、农业生产、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加大物联网感知设施规模部署和应用场景开放建设力度,培育一批物联网典型示范应用。构建物联感知平台,探索“一网统管”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加强综治、城管、市政、环保、绿化、交通、应急、消防等领域各类城市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联勤联动,构建“全市一张图”“一网统管”的城市管理系统。

  责任单位:市数字办、城市管理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应急局、通管办

  6.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外网,末梢延伸覆盖到重点产业园区及骨干企业。支持工业企业引进工业PON、5G切片、SDN、TSN等技术对企业内网进行升级改造,推动工业设备IP改造,推广应用数控装备工业互联通讯协议(NC-Link)。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案例,加快建设莆田市鞋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动鞋业全产业链资源配置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强行业线G全连接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个。

  7.统筹优化布局算力网络。建设算力资源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强全市算力资源跨区域统筹布局和统一调度,推进全市数据中心一体化、规模化发展,升级扩容莆田市政务数据中心。鼓励各大通信运营商统筹整合利用电信、电力等站点资源,在产业园区、场馆、医院、学校等区域灵活部署一批边缘数据中心,满足相关行业高密度、大带宽和低时延业务场景需求。加快建设包括超算、智算等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推动豆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打造东南区域算力中心。引导各类数据中心向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进数据中心实施绿色节能改造。到2025年,全市在用数据中心充分满足海量存储和算力服务需求,在用标准机架数达到5000个,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3。

  8.加快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集合人工智能模型、算法、训练测试数据等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制造、农业、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家居、安防等重点领域,打造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应用场景。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前沿,推动建设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训练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建设赋能产业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和基础平台,依托数字福建区块链应用服务技术平台、省区块链主干网等基础平台深化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贸易、医疗、物流等领域应用。搭建元宇宙应用平台,推动三维数字空间、虚拟数字人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商务社交、生产制造、电竞娱乐等领域应用。

  责任单位:市数字办、科技局、工信局,市直有关部门,市数字集团,各大通信运营商

  9.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全市一体化公共数据体系,建成覆盖全域、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协同办公平台,推动网络通、系统通、业务通、数据通,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发服务平台,支持重点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新型数据交易范式,推动公共数据价值挖掘,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10.加快空中视频走廊建设。依托全市通信基站资源,加快打造可视可管的视频监控系统,融入安监、林业、消防、国土、水利、地震、环保、海渔等场景应用。以提升森林火灾、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和城市治理为目标,逐步构建智慧应急体系。

  11.全面筑牢安全防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等国家标准,完善密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安全密钥技术和数字证书应用。建设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风险评估、通报预警、应急处置和联动指挥为一体的“莆田市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加强公共数据基础平台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推广自主可控的数据库安全产品服务。

  12.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建设应用,大力推广智能化农业装备。依托“全市一张图”平台汇聚福建省林长制数据和森林资源数据建设“智慧林业一张图”,推进林长制管理暨无人机应用管理公共平台建设,开展林业无人机全面应用,建立林业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管试点。

  13.实施数字服务业工程。加快传统商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在实体消费场所推广智慧导览、智能导流、虚实交互体验、非接触式服务等应用。支持专业化、智慧化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等建设。引导骨干快递企业升级安装自动化流水线,提升分拨处理场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快递一连电子运单的应用,持续加快智能快件(信包)箱的布设。进一步完善莆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14.实施智慧能源工程。完善主干输电网架结构,强化智能配电网建设,加快电网在线监测终端全覆盖,全面提升电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电力信息通信网络和调度系统,夯实电源侧、电网侧、用电侧的全域全程在线感知、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数据中台等基础,完善多源协同、“双碳”管理等功能。推进一体化“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级能源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鼓励消费侧节能降耗和用能新业态发展,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形成数字化、智慧化的能源产供销体系。

  15.实施智慧交通工程。加快综合交通运输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完善莆田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功能,实现交通运输监管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部署,拓展智慧交通场景融入一张图。积极开展智慧公路示范工程建设,在湄洲岛开展“5G+车联网”应用,将湄洲岛环岛路等打造为智慧公路示范工程。推动“智慧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港口航运企业、口岸监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三方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打造物流供应链相互协同服务。推进罗屿、国投港口等智能化项目,建成混配矿机器人系统、远程监测系统,实现港区港机远控、主动预警、智能安防等功能。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工信局、数字办,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市数字集团

  16.实施智慧水利工程。开展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完善空天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升级扩展全市水利一张图。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用。构建全省数字孪生流域数据底板和数字孪生平台,加快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库移民等水利业务应用建设。

  17.实施智慧海洋工程。进一步完善海洋渔船动态监管系统,支持海洋渔船固定式北斗示位仪、AIS等安全救生通导设备更新改造。结合“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部署,拓展智慧海洋场景融入一张图。推进实施渔船“宽带入海”工程,实施海洋渔船卫星互联网应用项目,进一步完善海洋信息通信网,汇聚融合相关数据信息,建设渔业船舶和乡镇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实现海洋实况、渔港实景、渔船动态、船舶航行作业可视化管理,完成“海清、港清、船清、人清”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保障海上安全生产应急通讯能力。

  18.实施智慧生态环境工程。结合“生态文明样本”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数字木兰溪建设,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打造覆盖全领域、全天候、全智能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形成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推进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监管和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19.实施数字乡村工程。构建乡村治理服务一体化平台。深化信息惠农服务,实现益农信息社基本覆盖大部分行政村。鼓励建设种茶制茶、近海养殖、竹制品等产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面向基层党建、村级事务、公共服务、助老扶贫等领域打造一批数字乡村。

  20.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工程。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城市感知网络,推动莆田市CIM管理应用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加强综治、城管、环保、绿化、交通、应急、消防等领域涉及城市管理各类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联勤联动。打造智慧交通管理系统,通过交通流量采集、信号控制、信息服务、违法管控等系统的有机集成和底层架构的优化,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推动民用无人机在城市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地理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推动创新莆田警用无人机空管站建设。建设智慧停车场、智慧工地、智慧社区、智慧安防小区等,推广多功能智能杆,提升城市街区公园、公共体育场馆等智能化水平。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发改委、公安局、民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应急局、体育局、通管办、数字办,市数字集团

  21.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开展市级“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推进全市各县区教育专网建设并接入省级教育主干网,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绿色互联网。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学校信息化设备配备和运维动态监测体系,构建智能化教育教学服务体系,整体推进我市教育数字化水平。支持莆田学院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智慧教室等,争创省级“智慧校园试点校”。到2025年,力争打造1个省级智慧教育试点区和10所省级智慧教育试点校。

  22.实施智慧医疗工程。按照省级统一部署推进“三医”一张网整合工作,加快建设“三医联动”平台,加强“三医”部门综合监管数据信息共享,推动一码就医、预约挂号、互联网医院等便民服务。统筹推进检查检验信息共享和互认工作,启动实施市级影像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影像资料共享调阅。依托全省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推进医保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23.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加快建设世界妈祖文化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数字文旅产品,增强新体验、乐享新服务。鼓励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资源服务水平,开展“云讲解”“云展览”“云文创”等服务,打造沉浸式“互联网+展陈”新体验。鼓励A级景区策划营销具有独特性文旅“引爆点”活动,线上线下同步互动,开发云旅游、云演艺、云直播等新业态。到2025年,支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24.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围绕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荐符合条件的平台积极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我市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优化提升,打造资源聚集、布局优化、梯次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

  25.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落地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创新创业等功能一体的产业集群配套支撑。支持莆田学院建设科研创新平台转化大楼,打造高水平科研公共平台,建设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实训楼。

  (一)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发挥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协同和县(区、管委会)联动,整体推进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策划生成和招商引资,研究出台具体支持政策举措。

  (二)加强规划布局引导。建立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审批、同步验收的工作机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资源规划建设,并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统一实施。引导跨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各领域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三)全力落实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能耗、数据等要素。对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的单独选址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在批准用地时按照有关规定配置计划指标。加大公共站址资源向5G基站开放力度,推动降低5G基站、数据中心等用电成本。合理降低市场主体获取数据门槛,增强数据要素共享性、普惠性。

  (四)创新融资服务机制。鼓励采取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方式,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信贷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低成本融资资金等,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五)加强宣传推介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宣传工作,打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环境。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新模式、新做法、新成效。

  (六)强化安全运行保障。把安全发展贯穿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排查治理隐患,防范化解风险。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项目资金管理,强化谋划、审批、招标、施工、验收、运营全过程廉政监督。加强数据采集、存储、使用、传输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